上次去台中科學博物館是2007年,幾乎快十年前的事等於我回來台灣也要十年了,真的好久啊。當時沒有習慣記錄遊記加上以前硬碟壞損所以這次來台中就是要來一個深度記錄。雖然這幾年都有去過或經過台中,因為通常是跟家人所以就沒有去科博館。通常這時我會出國,本來有排定廣島加岩國基地,但考量到我也想去高雄軍史館,剛好又看到韓國烏山基地預訂九月開放(雖然之後沒有),因此費用考量下乾脆改成台中二日遊,剛好今年也是科博館三十週歲所以可以好好的逛一下。
科博館是我還沒出國前從小玩到大的地點,最早只有一館科學中心與太空劇場。太空劇場不是我們這貧窮小孩可去的(印象中只去過一次吧),因此門票便宜的一館科學中心才是我常出沒的地方。前面廣場有時我們一家四口還會在早晨打羽毛球。當時前面商店有一家叫魔力屋(在我國中時期搬到忠明國小正後面)的模型店是我的軍事愛好啟蒙者(其他為大戰略遊戲,正式啟蒙者是出國後沒遊戲可玩就常跑圖書館看歷史書籍中的圖片,因為英文不好嘛)。之後在魔力屋旁邊開了一堆遊戲店,更變成我常駐之處。在我上四年級時開了第二館生命科學廳,統稱為恐龍館,我記得在大約五-六年級時與一群同學在裡面玩抓迷藏,記得當時不是一般例假日所以人不多但真是一群不守規矩的小屁孩。雖然在我要離開前沒多久開了第三-四館但可能當時搬到沙鹿(加上休學半年多準備出國)就沒常去所以沒啥印象。
科學中心
生命科學廳
館前路
跟我都是魔羯座的科科龍、博博龍
科學中心從1986年一月開放,是最早開放的館區,由地下一樓的達達的魔法樂園、二樓積體電路的世界、三樓宇宙奇航、四樓物質世界、五樓幼兒科學園(只限小孩)五個主題所組成。當時展示品大多還是基礎的科學原理與現象,透過簡易的道具讓民眾動手操作並主動參與,因此有點偏小孩子玩的感覺。之後二還有一個限時間的電腦室可用,常常大排長龍,當時的可以說是ATARI水準的遊戲有看沒有懂,但對小孩子就是有吸引力,其他如大湯匙與大叉子也是我愛的玩具之一。好在今年三十週特展,有舊照片可以讓我回憶一下。這次回來逛,科學中心展區有整個換過,但感覺還是有點給小孩子的,因為內容大多簡易,動態設備也不多,當時有一堆可以動手玩的物質世界在擴展而沒有開放,所以這棟樓我逛了十幾分就結束。逛完後心中疑問對小孩來說這樣就能懂半導體嗎(我看了還是有看沒懂),宇宙奇航有的電視解說甚至是英文沒中文字幕呢。
往下看一樓大廳
積體電路的世界
宇宙奇航
以前太空劇場的星象儀
幼兒科學園門口
達達的魔法樂園
以前科學中心的內容
生命科學廳這麼文鄒鄒的名字當年我們可不知,這裡我們都稱為恐龍館,在那時大型的恐龍雕像就夠我們小孩子樂的因此1988年開館後我大數時間都是泡在這裡。生命科學廳共有眾妙之門,生命的起源、植物的演化、恐龍廳、古菱齒象、哺乳類的演化與適應等十三個主題展區。這一棟改變就不多、入口還從眾妙之門那大型的蚊子頭開始,有震撼力的火山爆發,植物的演化似乎多了室外植物園。
眾妙之門
生命的起源
人類體內七成是水
小型值物園
動物從海裡進化至陸上
恐龍廳變化算最多,首先多了從日本買來眼睛,手指都會動並有叫聲的暴龍與迅掠龍,難怪當時還沒到這邊就一直聽到恐龍聲。這恐龍做的真的不錯,很有真實感,小小孩子當場都被嚇跑。之後在網上有看到此機器龍與真實比列有錯,而且有學者認為這只是將博物館變成遊樂園的作法,但我覺得畢竟來這參觀七至八成都是小孩子,對他們來說是一架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化石跟一支會動的恐龍那個比較吸引人呢。是要將博物館打造成引起小孩對學術感興趣的入門館還是學術為主但外行人就興區缺缺的資料重心,我是比較頃向前者。竊蛋龍似乎也是新增加的,最訝異的是當時沒有一件真實恐龍化石的科博館多了四件珍稀恐龍化石,價值兩千四百萬元呢,這樣恐龍廳就不再是恐龍模型廳了(不過因為台灣島在古代時期是在海裡,本來就沒有恐龍生態圈所以也不能強求人家一定要有吧)。
腕龍吃草的頭卡住下不來了
生動的暴龍
以前在中央的雷龍骨頭
真品甲龍化石
真品暴龍化石
劍龍骨架
真板頭龍模型
也會動的迅掠龍
竊蛋龍媽媽
恐龍廳全景
以前有這一群邊吃邊聊天的恐龍們
風神翼龍
上二樓的滅絕這一隻恐龍會轉頭講話,當天沒看到。哺乳類的演化與適應好像多了大型標本,這樣也好,通常博物館就是看這一類展示品,太多圖文反而對小孩子沒有吸引力。人類的故事的露西還是在那不穿衣服的曝露(哈),最後一區的我們的身體就有大改變,之前有一個嘴巴到大腸的模型,有一個解說人體抗菌系統的攻城模型也不見了。這一區改成圖文解說與生命教育,沒有以前的吸引人呢。
恐龍大談人類滅亡
哺乳類的適應
古菱齒象(澎湖水道海底打撈上來)
哺乳類的演化與適應
2009年前露西是最早期人科動物完整的骨架
早期人科動物的群落
早期人類古物
我們的身體
人類的死亡
死後的人體
埃及木乃伊
中國銅縷玉衣
以前我們的身體
一直就想再回去裡面吃麥當勞(以前貴啊)
科博館第三與第四期與生命科學廳連結,1993年開放時為中國科學廳之後更名為人類文化廳,出國前有去過一次但沒啥印象。這邊因為主題太多加上廳與廳之前有間隔,讓人感覺稀疏,應該要像生命科學廳這樣連串性的呈現方式才會讓人覺得豐富。有小部分空間是安排特展,部分特展需要額外門票。這次去是明察秋毫,野鳥的生態木雕,現場有一位老師在雕刻,這樣展現方式還不錯。另一邊的臺灣飲食文化特展可惜已經結束了。
澎湖古象複製標本
明察秋毫
人類文化廳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為主廳,這裡展示一堆大型中國古代科學工藝成品,如一開始的水運儀象台,渾象與渾儀,秦陵的二號馬車等等,兩旁是銅器,瓷器等等介紹,要是有些展示品是動態就好。兩旁與地下室的小廳分別有中國醫藥,農業生態,漢人的心靈生活,古代的中國人,大洋洲,台灣南島語族等等,展示區域都不算大,所以才說有連續性會比較好而不是獨立分開。
原尺寸復原的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頂上的渾儀
水運儀象
世界最早的地震儀-候風地動儀
秦兵馬俑二號馬車
各類瓷器
中國醫藥
獸類針灸
各種中藥
農業生態
台灣農業
台灣水牛
華南農業生態
漢人的心靈生活
石敢當
養生太極(不是講功夫喔)
地獄十殿圖
各種漢人神像
古代的中國人(原始人)
早期的中國人部落
真人製作陶器
秦兵馬俑一號馬車
台灣南島語族
排灣族貴族家屋
雅美族部落
大洋洲展區
可惜沒有大尺寸摩艾
地球環境廳只要是鳥瞰、環境、立體三大劇場,其他教室活動(劇場教室)也在這邊所以一般展示區這裡就不多。剛好我到這時鳥瞰劇場有節目所以就跟著進去,可惜是播熱力台中,畫質沒有很高,更糟的是完全不是鳥瞰畫面。其他小展示則是沒啥東西的微觀世界。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在二樓的臺灣自然生態,因為這邊有大型標本與擬真生態環境,但雖說是臺灣自然生態但展示許多不同氣候的動物們。
世界體型次大的大王魷魚標本
微觀世界
劇場教室
臺灣自然生態區
馬來貘
瀕危的台灣黑熊
美國沙漠生態
在平常第三與第四期就有一處敘述科博館建立時期與如何收集的展示品的蒐藏秘室,今年在二樓走廊與地球環境廳則有佈置三十年紀念特展,走廊上有許多回憶照片,而地球環境廳特展中則有以前沒有展示過的標本與收藏品,很值得觀賞。三樓的小小動物園,本來我以為這裡是像外國的PETTING ZOO,有小動物但原來是昆蟲與爬蟲類的展示。這裡超稀疏的,有的箱內也看不到昆蟲,是全館我認為水準最低的區域,到不如移到植物園以樹林植物為背景還比較好呢。
蒐藏秘室
植物標本的收集
昆蟲標本的收集與收納
二樓的三十年紀念照片回顧
一樓的三十年紀念展區
石虎標本
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
美國贈與的月球岩(阿波羅11號)
小小動物園
台灣河口螃蟹種類
蟬寶寶標本(我小時從兩隻養到二十幾隻)
臺灣的溪流生物
蝸牛箱變成蟑螂箱(在石頭中間)
蟒蛇
綠鬣蜥
這次沒去的植物園
恐龍廳外面的暴龍
恐龍廳外面的五角龍
當天我在有時間限制下還是逛了四個多小時才結束,這樣票價才一百元,真的是便宜又大碗。所以幾乎來的遊客以爸媽帶小孩子的組合佔了八成,要是我有小孩子我也會帶他來這邊,可看可玩又可吹冷氣耶。科博館也有很多免費的教學講座,遛小孩子的父母可以多加利用。對我來說只可惜這不在台北,不然我一定會常來。